《西游记》故事里,唐僧在出行前往西方世界前,寺庙中留下的那一句“心生,种种魔生!”说得便是孙悟空这些颗种种不善之心。
因有邪妄心、好胜心、望高心、侮慢心,所以,才有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,正所谓:只为心高图罔极,不分上下乱规箴。
因有嫉妒心、计较心,所以,孙悟空三番两次捉弄猪八戒,师兄弟几个互不相让;因有杀害心、狠毒心,所以,孙悟空被唐僧抛弃之后,化成六耳猕猴,打晕了师父。
猿猴道体假人心,心即猿猴意思深。孙悟空是所有人心的集合,是善与恶的共同体,是一颗多变的人心,所以,《西游记》作者指示其真身,道:
圆陀陀,光灼灼,亘古常存人怎学?入火不能焚,入水何曾溺?光明一颗摩尼珠,剑戟刀枪伤不着。也能善,也能恶,眼前善恶凭他作。善时成佛与成仙,恶处披毛并带角。无穷变化闹天宫,雷将神兵不可捉。
《西游记》故事里,孙悟空是个多心的和尚,这一点,乌巢禅师早已知之,所以,乌巢禅师称呼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为《多心经》,而六耳猕猴便是孙悟空的二心。
其实,多心的何止是孙悟空呢?观自在菩萨也曾被孙悟空评为多心的菩萨,才有四圣试禅心一举!唐僧更是个多心的和尚,所以,每次他念经的时候,都会被妖魔抓走。
不是乌巢禅师的经书不好用,是因为西游世界的种种妖魔,原是孙悟空的种种隐暗之心。唐僧是取经人,孙悟空便是取经人的一颗心。西天取经,只有“隐恶扬善”四个字,斗战胜佛的名头,正是由此而来。
《西游记》故事里,乌巢禅师指定行者,问道:“此位是谁?”不解其意的何止是孙悟空,世人同样觉得诧异,一句“因少识耳。”已然道破了《心经》的奥秘!
不遇心猿无妖魔,自从孙悟空出山之后,唐僧可谓是步步遇妖魔,西天路上的所有磨难,都不过是六识所致,全因孙悟空这几十颗心。若能做到“少识”,便是打破顽空!
本文资料重点引自:明刊百回本《西游记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